“阜新经验”再登省级榜单

日期: 2020-12-16 浏览量:101 来源:市卫健委中医科 文字大小:

辽宁省卫健委公布的第二批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省级试点典型经验中,我市蒙医药人才培养经验做法成功入选!

此次“阜新经验”能够成为省级典型,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我市蒙医药事业良好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阜新市卫健委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致力推动蒙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深入挖掘蒙医药作为我市独特卫生健康资源的发展潜力,弘扬蒙医药文化,以阜蒙县蒙医医院建设为抓手,培养优秀人才团队,加快蒙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扩大蒙医药产能、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让古老的蒙医药在阜新这方热土上迸发出勃勃生机。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重要核心力量。阜蒙县蒙医医院将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作为“一把手”工程,制定中长期规划和工作计划,出台了省级、院级名蒙医和青年名蒙医培养、跟师学徒、学术继承人考核、非遗传承人培养选拔、进修学习人员激励等一系列办法措施的出台,形成了跟师学徒、学习蒙医经典著作、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师带徒是中蒙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是传承老师学术经验也是融他家学术思想提高自身学术思想的过程。近十年来,医院依托学术继承、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等项目建设,蒙医药师承教育蓬勃开展。截至目前共完成国家第三、五批名医学术继承、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和省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建设等7个学术继承工作项目,培养学术继承人42名。

2020年 1026日,医院与辽宁省中医药大学合作全国名中医白凤鸣传承工作室于在中医药大学挂牌,工作室现有继承人16人,进一步对名蒙医白凤鸣学术经验和思想进行总结、整理和升华。

大力开展蒙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也是蒙医药人才不断涌现的另一个平台。2009年蒙古勒津蒙医药入选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蒙古勒津血衰症疗法入选为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通过传承场地建设、传承人培养以及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抢救性挖掘和保护、翻译整理等措施非遗项目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共培养市级传承人7人,县级传承人9人。出版非遗保护书籍2部。搜集相关非遗文献、器械1000余册(件)。

以“师带徒、老带新”方式,搭建作风、技术传承之桥,让青年人才在提升技术的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仁爱利他的宗旨和严谨务实的作风。医院先后获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传承贡献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技术创新三等奖1项,学术著作二、三等奖4项,辽宁省自然科学成果二、三等奖17项。

为快速补齐人才队伍存在的短板,医院为薄弱科室部门引进特需型人才,通过专业对口并在该领域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人才引进,发挥人才在科室中的引领作用,对提高科室团队的业务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引进了外科、影像诊断、麻醉、急诊、科研等方面的特需人才8名。在引进的人才的带领下,青年骨干业务能力提升迅速,促进了科室专业化团队建设。

通过开展游学、鼓励学历提升教育、专业进修等形式全脱产参加继续教育,鼓励青年医师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近年来,开展青年医师游学三年行动1次,学历(包括研究生、本科)提升教育3次,每年安排专业进修学习至少12人,通过以上继续教育共有100余人参加学习培训,个人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目前阜蒙县蒙医医院现有职工513人,副高级以上专家62名,其中,全国首届名中医、辽宁中医大师1名,省优秀专家2名,省优秀科技工作者3名,省名中医4名;国家级、省级名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3名,市级名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4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蒙医药专业研究生30名,在读博士1名。

门诊开设33个专病专科,其中血液病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康复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全国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重点专科、国家级温针流派传承工作室分站建设单位,脑病科、心病科为辽宁省中医重点专科,皮肤科、风湿病科、内分泌科为辽宁省中医特色专科,银屑病、颈椎病、再障为辽宁省蒙医重点专病。来院就诊的患者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美国、日本、蒙古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

面向未来,市卫健委将持续释放蒙医药人才建设红利,进一步发挥蒙医药特色优势,拓宽蒙医药人才培养渠道,扩大我市蒙医药社会影响力,切实提升蒙医诊疗水平,把蒙医药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助推我市民族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让全市乃至全省各民族群众享受到更高层次的优质蒙医医疗服务。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