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医生”梁春荣 沙海深处“白求恩”

日期: 2025-08-19 浏览量:0 来源:阜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责任编辑:许桓 文字大小:

  在“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5年“最美医生”10名,我市村医梁春荣作为全省唯一代表光荣入选!

  梁春荣是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镇阿尔乡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自从医那天起,他就给自己立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对患者有求必应,家庭困难患者不收药费。从医三十余载,他默默守护乡亲们的健康。七本泛黄账本,写满医者仁心;“尽量别得病”“有病小钱治”“没钱也能治”这“三句叮嘱”与自研硅砂药方,彰显了让村民“花小钱治好病”的智慧担当。2024年12月,梁春荣曾作为全省唯一代表获得“白求恩奖章”,这是对全国卫健系统模范个人的最高行政奖励,是全国卫健系统的最高荣誉。此前,他还曾先后荣获阜新市优秀共产党员、阜新市道德模范、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辽宁好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中国好医生等诸多殊荣。

  梁春荣医生是我市广大医务工作者当之无愧的生动典范。面对荣誉,67岁的他誓言“要做得更好”。值此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致敬“最美医生”,学习他历久弥坚的仁心大爱,自觉做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医学高峰的攀登者,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水平、更加满意的卫生和健康服务。

  梁春荣,中共党员,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镇阿尔乡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今年67岁的他已行医三十余年,用“尽量别得病”“有病小钱治”“没钱也能治”这三副“药”,给每位村民吃下了定心丸。他用医术和医德、专业和奉献全力当好村民的“健康守门人”。

  把“医”刻在沙海深处

  阿尔乡村位于彰武县西北50公里,处在辽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属科尔沁沙地的南缘。如今的彰武山清水秀,将风沙踩在了脚下,但几十年前,这里正是科尔沁沙地向南“进攻”的风口和“沙坨子”。30多年前,梁春荣刚当上村医的时候,就是靠双脚在沙坨子里穿行,为乡亲们看病。

  沙坨子里的冬天干巴巴冷,夏天热得冒烟,再加上“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的大风,行医更显艰难。然而,无论环境多恶劣,梁春荣也没退缩过。

  “梁大夫,我家那口子又头晕了,起不来炕,你快来给看看!”接到电话,梁春荣停下与记者的谈话,拎起药箱就往村民李国军家赶。对他来说,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他早已习以为常,不论白天和夜晚,不管刮风下雨抑或严寒酷暑,一个电话打来他随叫随到。

  对此,村民赵庭印感触地告诉记者,“要不是梁大夫半夜出诊,我老伴儿早就没了。”那是2006年刚收完秋,一天深夜,他老伴儿突然半个身子麻木,动不了了。他摸黑敲开梁春荣的家门,已经睡觉的梁春荣迅速穿好衣服,二话不说就跟着去赵庭印家……

  2024年4月的一天,凌晨两点左右,64岁的村民张国荣打来电话,称自己心脏病犯了。梁春荣来不及穿上外衣,带上急救药小跑着赶到。只见一个人在家的张国荣大汗淋漓,几近休克。“多亏了梁大夫来得及时,给我服下急救药,又开车送我到县医院……救了我一命啊!”

  类似赵庭印、张国荣所讲的故事,村民们向记者讲述了很多。在阿尔乡村走访,村民们称赞他最多的话是“实实在在的好人,最贴心的好大夫。”

  梁春荣讲,在他小时候,父母身体不好,特别是他母亲一次得了蛔虫病,疼得脸煞白,全靠邻居们帮忙,套马车送到医院。后来,他便萌生了学医的志向。为此,初中毕业后,他一边干活儿一边刻苦学习钻研医学知识,最终于1990年考入朝阳市建平中医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1993年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去城市就业,而是坚定地回到家乡,在阿尔乡村卫生室当了一名村医,这一干就是30多年。30多年间,他身背药箱,从徒步到骑马,后来有了摩托车、汽车,行医的脚步不仅遍布本村、本镇,还经常到相邻的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一带。

  把“爱”印在百姓心里

  在梁春荣家的书柜里有七本厚厚的账簿,里面写满了患者的欠账,梁春荣却从来没有讨要过一分钱。在他的心里,百姓欠他的账不要紧,要紧的是自己不能欠下百姓的“健康账”。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梁春荣,深知农民得场大病,一个家庭会因此致贫,如遇上天灾人祸,更是难上加难。于是,他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只做医生,不做“医商”。凡一时拿不出医药费的患者,他就自己赊垫,遇上特别困难的就全免或部分免费治疗。行医多年,他从没有收取群众的门诊费、挂号费和出诊费,却积攒了发黄的旧欠条600多张和7本厚厚的账簿,总金额近30万元。

  阿尔乡村村民秦玉梅患脑出血和风湿性心脏病4年多,长期在家卧床,家境特别困难,梁春荣几乎每天都要上门给她看病输液,吃药、打针分文不取。阿尔乡村村民宋翠荣的丈夫得了癌症,所有打针、吃药的钱梁春荣都没要,当时又赶上宋翠荣的女儿考上了大学,学费没有着落,梁春荣掏钱供了她女儿三年。村民李德海患脑血栓10余年,2013年又做了直肠癌手术,他的哥哥李德明20岁的时候,因为一次事故造成腰下肢瘫痪,卧床35年,于2013病故。他的母亲患食道癌于2014年去世。一家三口打针、吃药的费用都记在了梁春荣的账簿里,就连去医院的路费、手术费都是梁春荣垫的。老窝堡村村民徐国山的母亲病重,家里十分困难,梁春荣一治就是四年,老人的病情稳定了,可3万多元的医药费,梁春荣从来都没提过。

  “梁大夫可是个好人,不光治病,还治心呢!”采访中,正在卫生室看病的村民们告诉记者,“心情不好时,听他一开导,就开朗啦!”

  作为一名老党员,梁春荣总是给人一种和善、明理,让人信服的感觉。他经常利用行医之便,主动帮助村民调解矛盾。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家和和美美的,就更希望周围的人都好上加好。”如今,凡是经过梁春荣调解的邻里纠纷,村民们都愿意接受。甚至有时他还当起辽蒙边界地区农民之间思想观念互通的传播者,同时促进了邻里和谐,民风文明。

  把“术”作为毕生追求

  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愿意找村医梁春荣看病,不单单是因为他的医者仁心、随叫随到,还有他看病的耐心、细致,有问必答,特别是他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服务能力,始终有一股刻苦钻研的劲头和一颗为患者着想的心,让患者尽量花小钱看病。

  在梁春荣看来,中医药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贝,其“简便验廉”的优势尤为适合偏远地区的农村百姓。在阿尔乡村卫生室,记者注意到,中药柜占了整整一面墙,里面装的都是梁春荣的宝贝。为了解决村民煎中药火候和时间掌握不好的问题,他特意购入两台煎药机免费给大家煎药。

  为了找出既便宜又好用的“偏方”,梁春荣潜心20多年研究本地“特产”——风积沙。

  “中医向来讲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漫天沙坨子里的风积沙是害,但研究明白其功效,或许能‘变害为宝’。”基于这一设想,梁春荣大胆尝试、刻苦钻研、精心配方,筛制出医疗不同疾病的药沙、硅砂作为医疗保健的载体,以硅砂配合中药外用治病,创造了独特的硅砂疗法,并精心制成方便施用的颗粒、药膏、药贴,先后获评了十项相关发明专利。

  2000年6月,在全国特效医药大会上,梁春荣被聘为全国肝病专家攻关协作组成员;2000 年12 月,梁春荣出席在马来西亚召开的国际大会,“用焦氏祛毒散治肝炎”获中医药科技成果奖;2004 年12 月,主治风湿的“痹痛黑膏药”获全国特效医药成果一等奖。

  “所有荣誉都是鼓励和鞭策。‘硅砂中药’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沙健康’也仅仅开了个头儿……”梁春荣真挚而坚定地讲,“只要我身体还干得动,就一定要为乡亲们服好务!”

  一名乡村医生,以自己的执着与情怀,诠释着“医者大爱,仁心仁术”的深刻含义。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