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推进“大病不出县”让医疗资源发挥最大效能 ——在家门口就能看得好病看得起病

日期: 2020-08-27 浏览量:129 文字大小:

盛夏,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平安地镇上押京村,太阳火辣辣的炙烤大地,地里的苞米叶子晒得打起了卷。村民包金花在地里干活时,突然感到胸口发闷、喘气费劲,估计是高血压、冠心病的老毛病又犯了,老伴赶紧骑上摩托车将她送到了离家最近的平安地镇医院。

医院的齐大夫曾多次为包金花看病,了解她的病情,立即为她测血压,进行常规的检查。当天,恰赶上县医院的心内科专家周华三到镇医院出诊,于是直接安排包金花住院治疗。

“我高血压挺重的,每隔一段时间就得去趟医院。这要搁以前,总得往县或者市里的医院跑,每天只有11点一趟班车,到地方就晌午了,下午才能看上病,当天只能在县里找个宾馆住下,这么一来不算看病花销,车费、宿费、吃饭就得花二三百。”包金花说起了以前看病的难处。

去年以来,阜蒙县启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强化上联下供,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中医医院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医医院为代表的县域龙头医院,构建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引导上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方便老百姓在家门口能看得好病、看得起病,让老百姓不再舍近求远、多花钱。

“别看我是在镇医院住院,其实也顶算是在县医院治的。”包金花向记者展示检查治疗单子,“这些检查片子都是镇医院出车、派人带着我们去县医院做的,去之前镇医院都给联系好了,到地方就能看上。最主要的是镇医院住院比去县里住院报销得多,这对咱土里刨食的庄稼人来说可是大好事。”

经过一周的治疗,包金花的血压逐渐平稳、相关化验指标也好了不少,离开镇医院时,她不禁感慨道,“在家门口把病看好,真好!”

和包金花有一样感慨的还有家住阜蒙县紫都台镇紫都台村的李大娘。今年76岁的李大娘一辈子都住在农村,没怎么出过远门。老人患支气管炎十几年了,每到冬天就咳嗽得厉害,连说话都费劲,但老人不愿意出远门去看病。前些日子,听亲戚说紫都台镇卫生院有县中医医院定期派专家坐诊,老人这才过来找大夫瞧瞧。

“上了年纪,腿脚也不太好,更懒得往远处折腾,自打谷医生来咱们镇医院,可真是方便多了。谷医生不仅给我开了治病的药,还给我贴敷,教我防病的办法。”在家门口把病看的李大娘打心眼里高兴,直夸现在的政策好。

为有效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019年,我省启动“大病不出县”两年行动计划,多措并举让优质医疗资源发挥最大效能,不仅积极开展分级诊疗,推动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卫生服务机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业务联动,还与三级医院的联合体、专科联盟、远程会诊等进行全方位协作。

“以前一直觉得大医院好,没想到这两年县医院发展也挺快。”家住建设镇德一村的李辉前几天在家干活,不小心将左腿膝关节挤伤,到医院检查发现前交叉韧带断裂了,伤情比较严重,需要手术。

“我本想着给我爸转去省城大医院,后来听说咱县医院也有省里的知名专家,手术方法都挺先进,跟大医院一模一样。我爸今天上午就是用微创技术做的韧带修补手术,创口小恢复快,大夫说半个月后就能下地行动了。”李辉的女儿说,“同样手术,县医院比大医院报销比例高,而且出院的时候一站式结算,不需要自己垫付费用,康复的时候转回镇医院住院花销会更少。”

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为了方便群众看病,阜新市积极推动各县将慢病患者、大病患者都“管”起来,真正做到了送医送药到家门口。

“王大爷,药送来了。”记者跟随土城子村村医贾立明来到王文山和苏瑞兰的家中。老两口已到古稀之年,均是脑血栓后遗症患者,也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县里专家定期来给我们瞧病,镇卫生院还给免费做体检,需要吃啥药,咱村医贾大夫就帮忙买了送家里来了,这可给我们老两口解了大难”。王文山边说边竖着大拇指。

从过去的劳碌奔波看病难,到现在小病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大病很快转诊到大医院治疗,百姓看病越来越方便。

改变,源自国家把准百姓就医痛点和健康需求精准施策,源自各地结合实际,全面落实相关政策。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一直以来,破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群众看病就医难等问题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我省力推的“大病不出县”两年行动计划,旨在不断提高各级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切实让优质医疗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

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走访时,可以看到当地在遵循国家和省里战略方案指导的同时,拿出自己的一套办法,因地因时制宜,特别是对于慢病、大病人群采取了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减轻他们的负担,以免这部分人陷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奔小康的路上,像阜蒙县一样,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想群众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以健康助力小康,让群众收获满满幸福。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