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0-08-11 浏览量:304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8月7日,正值“立秋”,早晨的风有些微凉,但天空依然没有要下雨的迹象。
彰武县四合城镇刘家村侯贵如往常一样,早早起来给新植的树苗浇水,“今年太旱了,这树苗不浇几遍水真的就无法存活啦。在这里植树造林,就得辛苦点,这么多年,习惯了。”侯贵一边说一边拿起铁锹给豁口培土,保证树坑里水不外溢。
刘家村西树林屯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20年前,这里常常漫天飞沙。每到冬季,头上飞沙,脚底刮沙,连出门都感到困难,村民面临着沙进人退的窘境。
今年69岁的侯贵自小生活在这里,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是每逢大风天父母便不让他去离家较远的地方玩耍,“起了风就找不到家,因为沙子扬起来就辨不清方向。”侯贵说。
为了保住家园,侯贵从小就立下志向与风沙斗,为家乡的生态建设贡献力量。初中毕业后,侯贵被四合城公社党委抽调到广正村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工作。1975年入党后,他回到西树林屯担任大队书记,后来撤乡并镇,侯贵担任刘家村村委会主任。
2001年,侯贵决心上山种树,治住沙害。他和四合城国有林场达成三年造林试验协议,提出在林场难以治理的沙荒地带,与林场合作造林,林场出地,侯贵出资出力,造出的林子成材后三七分成。
开始造林的时候,一连串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资金哪里来?树苗何处找?人从哪里雇?问题再多,也难不倒侯贵造林的决心。没有钱,去贷款。不够,那就把家里仅有的存款拿出来,把家里能够变卖的东西都变卖了。没有树苗,侯贵想出一个“笨鸟先飞”的土办法,把泥土和农家肥放在盆里,买回树种籽,自己一小盆一小盆地育,育好后再移植到山上。“刚开始成活率不到一半,有的地方得种三四回才能扎下根。新栽的树浇完水四五天后再去看,地表就又有近10厘米的干沙了。”有的树苗吹没了,再栽,栽下去吹没,再来……经过无数次“折腾”,侯贵还是在第一年就种下300亩杨树。2004年,四合城国有林场检查侯贵的林子达标后,正式与他签订合同,这合同一签就是2073亩。侯贵还辞掉村委会主任一职,从此深居山林,专心植树,一干就是19年。
从种下第一株树苗开始到现在19年间,侯贵的生活便与植树固沙联系在一起,育苗、挖坑、种树、挑水、巡山……他先后在2400亩沙地上栽种26万余株树苗,有20万株存活下来。
为了造林,侯贵负债10多万元。家里人看不下去了,抱怨说:“这么大岁数了还劳神费力去栽树,能得到什么回报?”侯贵回答:“林子造出来了,风沙治住了,那就是最好的回报。”
栽树难,护林更难。随着林地数量的增加,林地管护也成为一大难题。他每天清晨都要去巡山,一天要走上几遍。但他也知道严看死守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利用农闲或晚上休息时间,走家串户去讲解保护沙区植被的重要性,与村民拉家常、建感情。这些年来,他走遍了林地周围五六个村屯100多家养殖户。周围的村民从开始的熟视无睹到后来的热情相待。此事也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加之后来国家颁布了禁牧政策,侯贵护林的难度才逐渐减小,植被也恢复得一年比一年好。
如今,站在沙丘的高点遥望,绿油油的树分布在一处处沙坨子上,黄沙、绿树、蓝天,相映成景,显得格外秀美。19年的艰苦奋斗,侯贵硬是把一片片流动沙丘变成了绿洲,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
谈起未来规划,侯贵还想利用5至7年的时间争取植种各种树木超过30万株,把这片树林打造成一流的防风固沙林。不仅如此,他还计划在固沙林中套栽些山杏、扁杏和桃苗,获得一些经济收入,再把收入投放到固沙造林中。
今年7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单位联合评选的2019年度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暨百名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名单中,侯贵成为100个最美志愿者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我这一生和沙漠有缘,有生之年能做好治沙造林这一件事就知足了。”望着沙丘上一抹抹绿色,侯贵满含深情地说。
来源:阜新新闻网(记者 姜波)
主办单位:阜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版权所有:阜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阜新市海州区矿工大街25号 邮编:123000 Email:fxwjw@fxwjw.cn
辽公网安备 21090202000069号
辽ICP备2021000734号 网站标识码:2109000011
建议使用1440*768分辨率 IE9.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
网站监督举报热线:0418-2265160 网站举报邮箱:fxwjw@fxwj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