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

日期: 2018-04-25 浏览量:382 文字大小:



 

2018年是我国实施计划免疫政策40周年,4月25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这一天,全国范围内的预防接种机构都会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免疫接种知识。



儿童预防接种常识

  一、疫苗分为哪几类?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我国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据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儿童接种第一类疫苗免费,疫苗以及接种费用由政府承担,预防接种单位按免疫程序为儿童接种这些疫苗不得收取或者变相收取任何费用。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二、现阶段我国第一类疫苗包括哪些?预防哪些传染病?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我国第一类疫苗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类疫苗(麻风疫苗、麻腮疫苗、麻腮风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以及应急接种的炭疽疫苗、钩体疫苗、出血热疫苗。预防乙肝、结核病、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甲肝、炭疽、钩体、出血热等疾病。




、如何看待接种反应?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接种疫苗是安全的。不过疫苗毕竟是一种异物,部分儿童因个体差异会在接种部位发生红肿、疼痛、硬结等,或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这些都是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病情轻微,多在1~2天内自行恢复,必要时就医。极少数儿童在接种后可出现罕见的异常反应,如无菌性脓肿、过敏反应等,病情相对较重,需要及时治疗。另外,如果儿童在接种疫苗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发病前期,或存在某种潜在的疾病,在接种后碰巧发病,被称为“偶合症”,与疫苗本身无关,很容易与接种的不良反应混淆。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儿童家长应该在接种前了解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配合接种人员,提供儿童的健康状况并了解儿童的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儿童要在接种门诊留观30分钟,一旦出现可疑反应可得到及时处理。


四、接种疫苗后出现反应,还是否继续接种?国家规划疫苗需连续多次接种的疫苗如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糖丸等,如出现单纯的局部反应或低热,则不必改变免疫程序。如果引起严重反应,则不继续接种。接种百白破疫苗出现休克、高热、过敏反应、血清病等应停止以后预防接种。


、为什么儿童入托、入园、入学要凭有效免疫接种证?由于托儿所、幼儿园、小学都是儿童集中的场所,儿童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为了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护儿童健康,必须有群体免疫力。因此,国家«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儿童要凭有效的免疫接种证才能入托、入园和入学。


   六、哪些儿童不宜打预防针接种部位有严重皮炎、牛皮癣、湿疹及化脓性皮肤病的儿童;正在发烧、体温超过37.5C的儿童;患急性传染病或痊愈后不足2周、正在恢复期的儿童;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结核病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病、脚病、大脑发育不全等及血脑屏障作用差的儿童;重度营养不良、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有过敏体质及哮喘、荨麻疹、接种疫苗曾发生过敏的儿童不宜接种;腹泻的儿童均不宜接种疫苗。大便每天超过4次者不宜服用小儿麻痹糖丸活疫苗;在传染病流行时,密切接触了传染病人的儿童,不宜马上接种疫苗,必须经过该传染病最长潜伏期后未发病再接种。不宜接种疫苗的儿童而必须接种时,如被狂犬咬伤者必须接种狂犬疫苗,这时一定要在医生指导和密切观察下方可接种。




、孩子打预防针前、后要注意什么?打预防针前,家长要给孩子洗一次澡换件干净衣裳,向医生说清孩子健康状况,经医生检查认为没有接种“禁忌症”方可接种。打过预防针要让孩子适当休息,不要做剧烈运动,不要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暂时不要洗澡,有时小孩会发生“接种反应”,如轻微发热,精神不振,不想吃东西,哭闹等,一般都不严重。只要好好照料,多喂些开水,很快就会好的。极个别的孩子可能会发高烧,可请医生看,给予对症治疗。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