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心身疾病

日期: 2018-08-29 浏览量:196 文字大小:

            以前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只会去综合医院的内科就医,而现在经常有类似的病人到心理科就诊。因为很多常见的躯体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偏头痛、消化性溃疡、以及恶性肿瘤等,其实都是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指心理因素在患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那些疾病,这些疾病的特点是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发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累及部位是植物神经控制下的单一器官和系统。目前心身疾病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如冠心病是解放初期的3倍; 据统计在综合医院门诊:1/3+是各种躯体疾病,1/3-是神经症,而1/3是心身疾病。

  心理社会因素和个体的心理、生理素质是导致心身疾病发病的两个重要环节。心理社会因素是指个体生活变化所产生的各种应激,如亲属死亡、离婚、工作调动等。一般而言,能引起人们丧失感、威胁感和不安全感的心理社会应激最易致病。其中丧失感(如名誉、亲人的丧失、家遭灾祸等)对健康危害最大,尤以配偶死亡最严重。值得注意的是生活事件变化引起的应激强度,主要不取决于生活事件本身,而是取决于个体对事件的认识评价水平和个体的应对能力。

  同样不良的精神刺激,某些人患病,其它人则没有,为什么?关键在于机体的易感性和心理生理素质的特点,如遗传、人格特征等。例如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大多比较被动、好依赖、顺从,不好与人交谈,缺乏创造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常表现为宁静、敏感,情感不易外露,并有洁癖、求全及刻板等强迫特点;癌症患者则往往克制自己的情感,不任意发泄,并长期处于孤独、矛盾、忧郁和失望等;冠心病人格的主要特征是强烈的事业竞争心,雄心勃勃,难于驾驭,不易满足,做事匆匆忙忙,拼命抢时间,急躁易怒,缺乏耐心。

  心理因素是导致心身疾病发病的重要环节。如患有支气管哮喘孩子的母亲,多对孩子约束过多、过分溺爱和照料,反而是对哮喘症状不知不觉的强化,有些患儿只在家发作,离家后好转,即使两种场合均接触同样过敏原也如此;精神分析学家发现溃疡病患者多有着某一种婴儿期的情绪冲突,主要是在婴儿期被照顾和被爱护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倘若一个饥饿的婴儿经常不能及时得到母乳,则由此而引起的反应就会成为成年时期反应形式的根源,当由于渴望某种不能获得的东西而发生焦虑时,即会出现胃蠕动增强、胃粘膜充血和胃酸分泌增多的保护性反应形式,这可能就是胃溃疡形成的基础。

  心身医学要求医生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对每个病人均要从心身两个方面加以关注,给予生理和心理两种治疗,切实地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虽然心身疾病是真正的躯体疾病,但心理因素在发病或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所以在进行有效的躯体治疗、促进病变好转的同时,还应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以达持久疗效,减少复发的目的。此类疗法包括行为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详细了解病前的精神因素、个性特征,帮助病人转变行为模式,达到更好的家庭与社会适应,消除不良的情绪反应;必要时应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减轻焦虑、抑郁、紧张状态,打断恶性循环。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